播客能拯救被恶意裁员的受害者吗?

本文仅为个人观点与想象。

声明:当音频变成此刻微信的规模,有些内容或者技术是无法想象的,本文仅为个人观点与想象。此篇内容仅作为一个脑洞,给大家一个思考的入口。


2019年11月23日,一则名为《网易裁员,让保安把身患绝症的我赶出公司。我在网易亲身经历的噩梦》的“自述信”刷爆了社交媒体。

这篇文章以受害人视角曝光了网易恶意裁员事件,引起了大量网友关注与转发。而因为舆论的影响力,网易以合适的方案与受害人达成和解,也算是给这次维权行动画上了一个阶段性的句号。

在这个事情中,受害人维权的形式是值得讨论的。一般而言,受害人在正规渠道维权无果的时候,会考虑通过微信/微博/知乎等平台来吸引关注事件,以达到舆论媒体来帮助自己的目的。在印象里,微信公众号在引导舆论显然做得更好。马蜂窝虚假点评事件、 沪江网校退款事件,这次的网易恶意裁员事件,都是通过微信公众号来曝光的。

2DC0C842-7798-4495-99B4-33D5A2C35248.png

因公众号的强大才是有段子了。

为什么微信公众号能够成功曝光恶性事件呢?如果把微信公众号换成播客,也会有这样的效果吗?这便是我今天想探讨的问题。

微信是一款国民级的应用。根据关于微信生态的一些最新数据和事实显示,运营维护的公众号有3000万个,DAU大概也有1亿。可以说是人人都在看微信公众号。大的群众基础,让微信公众号有了强大的影响力。

如果把微信公众号,换成同等规模的播客,是否会像微信公众号那样拯救被恶意裁员的受害者吗?我们先从以下角度来看看这个问题。

门槛

写文章,是有门槛的;写好文章,更是有门槛。不过,让人代写的成本也不是很高。而相比于文字,音频的门槛更低,只要听得懂普通话,就能听懂内容。

但问题在于音频是线性的。如果只是平铺直叙的讲述自己成为受害者的故事,我很怀疑有多少人能够听完。而且,单个人制作的成本也是很高的,需要了解音频的录制与剪辑。

而对于文章,只有逻辑是清楚的,有纸与笔,多数人是能够接受的。

接收效率

对信息接受者来说,文字是容易接受的产物。我们是视觉动物,也从小到大都习惯了文字阅读。阅读者能够花10分钟阅读完文字上千的文字,但音频不行。

因为音频是线性的,而且每分钟的信息量更少(一般人每分钟说150个字,但能够阅读300-500个字)。用户虽可以通过跳转到不同章节,或使用倍速加快信息接收,但信息获取的效率依然很慢。

真实性

声音赋予画面真实感。声音会给事件的真实性加分,而且加上曝光音频,可能会带来爆炸性效果。这个的确没错。但当音频真正像微信公众号普及了之后,难辨真假的声音情绪,会成为新的“标题党”,反而让声音成为减分点。(可能有检测工具,但多半没用)

而且声音还有这么一个显著特点:

听的过程不能停顿,不能反复琢磨,声音一晃而过(你当然可以按暂停键,但你多半不会按)。因此听来的东西往往可以跳过头脑的反复审视,直达内心。这种危险的bypass是反智的,作为知识传达媒介的合法性理应得到反思。

—《疯投圈》的黄海老师

这个特点给音频传播带来的好处是大于坏处,是存疑的,但对用户去判断事物的真实性,肯定是无益的。而能够被反复阅读和研究的文字,可以让更多人通过逻辑来判断事情的真伪。

传播效率

爆文可以简单理解成“用户基数+传播结点+传播级数+传播效率”。用户基数是多少人能在媒体圈层内和信息最初触及到的人数;传播节点是指是否有高势能的人(大v)带动传播;传播级数是传播的深度,效率则是指传播的速度。

大的用户基数能够有更大的概率获得传播;大的传播节点会对传播增加一种势能,增大传播的用户群体;当达到传播级数越多,触达达用户也越多。当音频平台有微信规模的时候,上面3个点都是很容易形成,但传播效率不行。而成为爆款内容,传播效率是最重要的——让内容能形成一种效应。

当你看b站的“镇店之宝”视频时,你会看到这些内容获得了上千万次点赞,但不会感觉到身边所有人都看过这个视频。因为那是放在一个较长的时间维度,所积累的结果。而爆款内容一个常见现场是:短时间内大量传播或者讨论。热门的电影或者刷屏的文字,都是如此。

但音频因用户收听效率更慢,真实性一时间无法判断,导致传播效率会更慢。我15分钟看完了文字并进行了转发,你音频还只是听了一半,连结局是什么都无法确定。

而因为音频传播太慢,大概率被网友转化成文字或者剪短的新闻报道(类似于梨视频)。

总结

门槛决定了用户使用的优先级,收听效率和真实性会大大影响传播效率。所以,我并不认为音频(播客)会成为一个事件传播的主力。但音频也不是毫无存在之地,内容会在音频用户里得到传播,以达到更“远”的听众,让更多人了解事情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