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的上下文
几年前,在互联网上偶然看到”Evergreen content”这个表达,它指的是那些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在多年后依然有价值的内容。这个概念如醍醐灌顶般进入了我的世界。
从那时起,我开始在笔记软件中添加一个”evergreen”标签,专门收录那些我认为十分优秀、具有持久价值的内容。在自己的内容创作中,我也将”创作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内容”作为重要标准,力求每一篇文章都能成为不会过时的经典。
这种对永恒性的追求,曾让我在创作时格外谨慎,总是试图寻找那些超越时代的普世价值和永恒主题。但最近,我听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开始有了新的思考。
以十年为单位
最近读到《魔法使之夜》《FGO》创作者奈须蘑菇的一个访谈观点,让我对”长青内容”有了全新的理解。
在与《崩坏》系列IP烧鸡的对话中,当被问及如何保持设定前后一致性时,奈须蘑菇给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答案:他会”以十年为一个周期”来规划创作主题。比如在《魔法使之夜》创作期间,他选择了”消费文明”作为核心主题;而从2011年开始创作《FGO》相关剧情时,他又将主题转向了”如何承担消费后的责任”。
为什么是十年?奈须的解释很有意思:如果将同一主题的时间线拉长到十年以上,十年过后大家的价值观可能都会发生变化。如果过了十年还不换新的东西,就可能变成重复同样的事情。
内容的时代性
奈须蘑菇的这个回答,让我意识到自己对”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内容”理解过于简单化了。
确实,在故事的主题内核上,存在一些能够经受时间考验的永恒价值——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性的深度思考,对生活的真诚观察。但我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时代一直在影响着人们接受事物的方式和节奏。
前几周刷到《毛骗》团队成员在抖音上的直播,有观众问《异物志2》的剧本写了吗?他的回答很耐人寻味:剧本大纲是有的,但具体内容没写,需要确定要拍了再写。他解释说,《异物志》第一季不够好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剧是几年前拍的,等到开播时那些笑点都过时了。
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内容创作中的一个现实问题:即使是优秀的创作团队,也无法完全预测几年后观众的接受习惯和幽默感。内容不仅要有好的内核,发布的时机同样关键。
内容迎合时代
更进一步思考,整体而言,成功的内容往往是迎合时代需求而出现的,它们与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绪、文化背景产生了共振。
最近在读《YEAH YEAH YEAH——The Story of Modern Pop》,这本书讲述了从1952年到2000年现代流行音乐的发展史。作者Bob Stanley按时间顺序梳理了近50年的音乐演变,在这个故事里,你可以清晰地看到各个音乐风格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时刻应运而生的:
50年代的摇滚乐诞生于战后青年文化的觉醒,《Rock Around the Clock》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60年代的民谣复兴和迷幻摇滚与反战运动、民权运动密不可分。70年代的朋克运动是对经济衰退、社会问题的愤怒回应。80年代的新浪潮和电子音乐伴随着MTV的兴起和数字技术的发展。90年代的嘻哈文化从美国城市贫民区走向主流,成为表达社会不公的有力工具。
Stanley在书中特别指出,现代流行音乐时代在2000年左右结束,因为互联网和数字下载文化与之前以榜单、电台、实体唱片为驱动的时代根本不同。这个观点恰恰印证了奈须蘑菇的”十年周期”理论——即使是看似永恒的音乐,也无法脱离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每一种音乐风格的兴起,都不是偶然的,而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技术条件、青年文化紧密相关。那些我们今天认为”经典”的作品,很多都是因为它们精准地捕捉到了时代的脉搏,成为了那个时代集体记忆的soundtrack。
创作的上下文
如果说内容内核解决的是内容本身的价值,那么内容的时代性则解决的是内容的消费价值。
就像有些纪录片明明有着深刻的故事内核,但因为拍摄手法过时、节奏缓慢,实在让现在的观众难以下咽。反过来,一些内容可能深度有限,但因为精准踩中了时代的表达方式和关注焦点,反而能够引发广泛共鸣。
我此前对Evergreen content的理解就太在乎内容的内在价值,而忽视掉了其面向用户的消费价值。按照现在AI时代的语境来说,这就像是模型能力很强,但就是缺乏上下文,无法真正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内容也是如此——再好的价值内核,如果缺少了时代这个关键上下文,也很难发挥作用。
而时代这个上下文恰恰是最容易被我们忽视的。我们身处时代之中,亲眼见证内容形式从图文到视频,再到短视频的演变;看着各种段子来了又去;我们能深刻地感受到这些变化,但往往无法意识到它们对我们创作和消费习惯的深层影响。
为什么脱口秀火了?为什么播客成了某些群体的新消费形式?为什么女权主义话题在这个时代如此盛行?这些都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必然产物。
时代的逆行者
理解了创作上下文的重要性后,一个问题浮现出来:既然时代语境如此关键,为什么现实中还有那么多创作者会忽略这一点?
其中的一个答案可能在于创作本身的特质。创作本质上是个人表达的行为,它天然具有一种向心力——创作者容易被自己的审美、理念、表达冲动所牵引,在创作过程中不自觉地忽略外在的时代语境。某种程度上,所有前卫的、实验性的创作,都是时代的逆行者。
读《YEAH YEAH YEAH——The Story of Modern Pop》这本书的契机,是因为中森明菜的《CRIMSON》这张专辑。这张专辑的创作理念是用音乐讲述一位生活在大都市里的职业女性的日常与心事,其中用了很多音效元素,比如电话、打字机等,让你仿佛可以看到一个女性从清晨通勤到办公室日常,再到下班后华灯初上的私人时光。整张专辑就像一部声音电影,捕捉了这位女性一天中的情绪起伏。
这个想法即便放在当下都是前卫的——用概念专辑的形式来讲述都市女性故事。而这样的想法不仅仅出现在《CRIMSON》里,早几个月的《不思議》更是将人声作为乐器,制作团队将明菜的歌声进行大量混响、延迟处理,让人声深藏在迷幻编曲背后。
这两张专辑都源于同样的个人表达冲动,都体现了中森明菜想要突破框架的艺术追求。有趣的是,同样的创作向心力,《CRIMSON》恰好与时代产生了共振,成为City Pop经典;而《不思議》却让听众以为买到了残次品。但这种差异更像是偶然——创作者在被表达冲动驱动时,往往无法预知自己的实验会落在时代的哪一边。
这种个人表达的向心力是创作的普遍特征。
类似的逆行者还有山下達郎,他要”制作一张声音的夏季海报”;Flipper’s Guitar则”用音乐进行采样和拼贴”,将各种音乐风格解构重组。在其他领域也有这样的创作者:塔可夫斯基用极度缓慢的长镜头对抗商业电影的快节奏;乔伊斯用近乎无法阅读的实验性语言来挑战传统小说形式;一些独立创作者坚持制作超长形式内容,对抗短视频时代的碎片化趋势。
重要的不是这些创作最终成功还是失败,而是创作者都被同样的力量驱动着:内在的表达冲动强大到足以让他们忽略外在的市场逻辑和时代语境。这种个人表达的向心力是创作的本质特征,它解释了为什么即使我们明白时代上下文很重要,在实际创作时还是容易被自己的想法带偏。
创作者的内在表达冲动与外在时代要求之间,天然存在着这种张力。
在理解中选择
认识到这种张力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在”迎合时代”和”坚持自我”之间二选一。真正的创作智慧,可能在于深度理解时代,然后做出有意识的选择。
什么是深度理解时代?本质上,时代的变化就是受众心态的变化。10年前觉得正常的三角恋情节,现在可能被视为狗血套路甚至鄙视女性;曾经被认为浪漫的桥段,在当下的价值观审视下可能显得陈腐过时。同样的故事内容,在不同的时代语境下,会被完全不同地接受和解读。
奈须蘑菇的”十年周期”理论就是这种深度理解的体现。他不是盲目跟随热点,也不是完全无视变化,而是深刻理解了受众价值观变迁的规律,然后有节奏地调整创作主题。从”消费文明”到”承担消费后的责任”,这种转变既体现了个人思考的深度,又与时代的集体心理状态产生了共振。
福尔摩斯的各种改编就是最好的例子。柯南·道尔创造的这个角色之所以能跨越一个多世纪依然受欢迎,关键在于后来的创作者都懂得抓住故事的价值内核——逻辑推理的魅力、正义与邪恶的对抗、天才人物的复杂性格——然后根据当代受众的心态重新包装。
BBC版的《神探夏洛克》让华生成为平等的搭档而非单纯的助手,回应了现代人对平等关系的期待;美剧《基本演绎法》关注福尔摩斯的心理康复过程,体现了当代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各个版本都用现代科技重新演绎推理过程,迎合了数字时代受众的认知习惯。每个版本都成功了,因为创作者们都理解了一个道理:保持价值内核,更新表达语境。
这种理解让创作者获得了选择的自由:
- 当个人表达与时代心理需求重合时,全力以赴地共振
- 当需要进行艺术实验时,明确知道自己在承担什么风险
- 当市场趋势与内心追求冲突时,能够理性权衡而非盲目抗争
中森明菜的两张专辑也印证了这一点。《CRIMSON》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因为概念的前卫,更因为它准确捕捉了泡沫经济时代都市女性的心理状态和情感需求。而《不思議》虽然艺术性更强,但可能过于超前,脱离了当时受众的接受心理。
深度理解时代,不是要让创作者变成市场的奴隶,而是让他们在保持个人表达独立性的同时,获得与受众心态对话的能力。真正优秀的创作者,往往是那些既有强烈个人意志,又能深刻理解受众心理变迁的人。
新的长青标准
现在回头看我最初对”长青内容”的理解,确实过于简单化了。我以为永恒的内容就是那些超越时代、永远不变的普世真理,但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内容的价值不仅取决于其内核,更取决于它与受众心态的连接程度。
这次思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创作标准:既不放弃对深度和价值的追求,也不忽视内容与当代受众心态产生连接的重要性。在每一次创作时问自己:我想表达什么?现在的受众需要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如何让这两者产生有意义的对话?
也许这就是新的”长青内容”标准:不是永恒不变的内容,而是能够在理解时代心理的基础上,找到个人表达与受众心态最佳结合点的内容。真正需要永恒的是价值内核,但表达这个内核的方式,必须与时代的受众心态同步更新。
从追求”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永恒内容,到理解”与时代心态共振”的动态平衡,这不仅是对长青内容的重新定义,更是对创作本身的重新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