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创作的进化:从原神看新时代的内容商业化

去年,当我第一次打开《星穹铁道》时,并没有想到这款游戏会引发我对内容创作本质的深入思考。虽然由于时间和兴趣的关系,我很快放弃了游戏本身,但我始终保持着对米哈游在B站等平台内容创作的关注。

特别是在关注《绝区零》从内测到1.2版本的发展过程中,我越发被米哈游在游戏之外投入的巨大内容创作精力所吸引——精良的角色主题曲、匠心独运的音乐选择、精致的角色MV,无不彰显着一家游戏公司对内容的独特理解。

这些观察,结合我这两年做内容的经历,不禁让我深入思考内容创作的成本与目的这个根本问题。

米哈游的内容制作:高投入背后的深层逻辑

如果要选出一家在营销上以内容创作为核心的游戏公司,米哈游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案例。米哈游旗下各个游戏账号,每周都会输出海量的游戏相关内容,包括视频、表情包等等。这种持续的内容输出,表面上是为了配合游戏的长期运营,但更深层的原因在于米哈游对内容的理解与常规游戏公司有着本质区别。

以一个角色PV的制作为例。虽然具体的制作成本难以得知,但我们可以想象一个4分钟的精品动画视频背后需要投入的资源:创意设计、视频制作、角色配音、音乐制作、后期编辑…这些工作可能需要提前一两个月来筹划。更重要的是,米哈游对内容品质的要求极其严格,每一部PV都需要庞大的专业团队协作,包括概念艺术家、3D模型师、动画师、特效师、音效设计师和编辑师等。

从技术层面来看,角色的建模需要极其精细的纹理和细节处理,动画要求自然流畅且能准确展现角色性格,光影效果和环境渲染更是营造氛围的关键。这些工作不仅需要昂贵的软件使用费用,更需要顶尖专业人才的投入。此外,考虑到多语言版本的制作需求,以及后续的市场推广成本(如广告投放、社区管理、二创激励等),一个角色PV的总投入很可能达到数百万级别。

这种对内容的巨额投入,米哈游认为是值得的。因为这些精良的内容不仅仅是营销工具,更是对游戏文化的深入挖掘和玩家情感的维护,从而提升了其文化和品牌价值。

内容创作的模式

在探讨米哈游的创新之前,我们需要先理解内容创作的传统模式。在内容产业的百年发展史上,电影和游戏产业分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内容创作逻辑。

电影产业遵循着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原则:“故事为王”。以诺兰的《盗梦空间》为例,导演花费近十年打磨剧本,所有的演员表演、视觉特效、配乐制作,无一不是为了让这个关于梦境的故事更具说服力。即便是莱昂纳多这样的顶级明星,也必须服从故事的需要。这就是电影的内容逻辑:故事是核心,角色服务于故事,演员服务于角色,而营销则服务于票房。这是一个完整的闭环,创作的终点就是为观众呈现一个完整的故事体验。

游戏产业则发展出了两种不同的内容创作路径。第一种路径由3A大作开创,某种程度上是对电影叙事的继承和拓展。《战神》《荒野大镖客2》这样的作品,同样在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当玩家跟随亚瑟·摩根在美国西部旧世界的残照下寻找救赎,或是陪伴克雷托斯在北欧神话中寻找新的人生意义时,他们体验的是一个40-60小时的深度叙事。这些游戏通过本体销售获得收入,偶尔发布DLC延续内容生命力,但核心仍是提供一次完整的故事体验。

第二种路径则是由MMORPG开创的”玩法驱动”模式。《魔兽世界》这样的游戏虽然也有宏大的世界观和持续发展的剧情,但其内容创作的重心在于打造有趣的游戏玩法。主线剧情更像是为游戏活动提供背景,副本设计和装备收集才是维持玩家兴趣的核心。这类游戏通过周期性更新保持活力,通过订阅或道具销售获得持续收入。

而米哈游,特别是从《原神》开始,开创了一条全新的道路。这是一种我们可以称之为”角色驱动的永续叙事”的模式。在这个模式中,角色不再仅仅是故事的载体或者游戏玩法的实现工具,而是整个内容创作的核心。

以广受欢迎的”岩王帝君”钟离为例,米哈游对这个角色的塑造体现了全新的内容创作思维。在主线剧情中,钟离首先以”往生堂顾问”的神秘身份出场,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任务逐步揭示其真实身份。但故事并未就此完结,在后续的角色传说任务中,玩家得以深入了解这位岩神的历史与性格。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活动剧情,钟离与璃月的羁绊,以及与其他角色的互动持续展开,让这个角色在玩家心中越发鲜活。

米哈游的创新不止于此。他们突破了游戏的界限,为角色打造了全方位的内容矩阵。精美的角色PV不只是游戏宣传片,而是展现角色个性的小型电影;原创主题曲不只是背景音乐,而是角色内心的诗意表达;甚至《提瓦特美食记》这样的衍生内容,也在用美食串联起角色与现实世界的连接。这种立体的内容创作,让角色从游戏中走出,成为了承载玩家情感的文化符号。

新模式带来的三重突破

米哈游的这种创新模式带来了三个根本性的改变:

  1. 内容创作的开放性:不同于传统游戏的封闭式叙事,原神的剧情是一张不断扩展的叙事网络,每个版本更新都在编织新的故事线,而这些故事线的交汇点,正是那些鲜活的角色。每个角色都不是一个封闭的个体,而是可以不断延展、丰富的存在。
  2. 商业模式的创新性:不同于电影靠票房、游戏靠销量或订阅费的传统模式,米哈游建立了”以角色为核心”的商业模式——用优质的剧情内容培养玩家对角色的感情,用精良的衍生创作强化这种感情,最终转化为持续的消费意愿。
  3. 内容边界的拓展性:游戏内的剧情、音乐、玩法,游戏外的视频、漫画、美食,线下的音乐会、展览、周边,都成为了这个”角色宇宙”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一种内容形式都在为角色注入新的生命力,而角色的魅力又反过来赋予这些内容更深的意义。

在这个新范式中,内容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既要保持艺术价值,又要实现商业目标。米哈游用实践证明,这两者不仅不矛盾,反而能够相互成就、共生共荣。这种创新不仅带来了显著的商业成功,更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内容创作范式。

内容创作的本质思考:双重属性的平衡艺术

在理解了米哈游的创新模式后,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种模式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这个问题的答案,需要从内容创作的本质属性说起,也要从当下内容创作者的普遍困境谈起。

当我们观察当下的内容创作现状,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声音:“做播客可以认识更多朋友,链接更多人”。这种表述反映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创作者往往更看重创作之外的收益,而非创作本身的价值。很多人虽然初衷是为了表达,但因为纯粹创作带来的收益有限,便不自觉地将内容创作变成了获得其他利益的手段。

这种困境不仅存在于个人创作者中,品牌同样面临类似的挑战。以三顿半这家以内容见长的咖啡品牌为例,其创始人吴骏对内容营销有着深刻的见解:“如果你不知道和谁在一起,你就不要做内容;如果你不具备强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传播能力和感染能力,你就不要做创新结构的内容;如果你不知道品质的金线在哪里,内容好坏那根线在哪里,你就不要做内容。“然而,即便是这样一家深谙内容之道的公司,最终也因为成本考虑,放弃了小册子、播客节目、星球读本等多个内容项目。

三顿半小程序某个版本页面.JPEG

这些案例折射出当代内容创作的两难困境:要么固守艺术理想,却难以获得足够的市场认可,最终被边缘化;要么一味追求流量,用千篇一律的内容模式量产”爆款”,最终陷入内容同质化的怪圈。这种两极分化的现状,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内容创作者普遍面临的价值迷失。

事实上,任何成功的内容都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同时具备着艺术与商业的双重属性。一方面,内容创作是艺术表达的载体,承载着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为受众带来审美享受,传递着独特的文化价值。另一方面,内容又必须具备商业属性,需要满足市场需求,创造经济价值,支撑持续的创作投入。

在这个背景下,米哈游的实践提供了一种解决困境的新思路。拿原神的稻妻剧情来说,它既呈现了对日本文化的深度思考和艺术表达,又通过雷电将军这个角色实现了显著的商业价值——上线首日流水超过1500万美元,同时收获了玩家对剧情的广泛好评。这个例子生动地说明,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是可以共生的。

解码米哈游的成功密码:产品、模式与生态的统一

那么,是什么让米哈游能够做到其他创作者和品牌难以实现的平衡?答案在于三个关键要素的完美结合:

第一是产品属性与内容的天然融合。游戏本身就是一种内容产品,玩家在体验剧情、了解角色的过程中,本质上就是在消费内容。这种产品属性为内容的持续创作和开放性叙事提供了天然的土壤。当玩家沉浸在精彩的剧情中,爱上某个角色时,他们实际上已经完成了从内容消费者到潜在付费用户的转化。这解释了为什么米哈游能够持续投入巨资进行内容创作——因为内容本身就是产品体验的核心。

第二是建立了清晰的内容变现路径。米哈游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价值转化链条:优质的剧情内容塑造有魅力的角色 → 多元的内容创作强化角色魅力 → 玩家对角色产生情感共鸣 → 愿意为获得角色付费。这个机制让内容投入能够获得明确的回报,从而支持持续的高品质创作。更重要的是,这种变现并不影响内容本身的艺术价值,反而更激励创作者打造优质内容。

第三是构建了完整的内容生态。米哈游构建了一个自我强化的内容生态:游戏内的剧情为角色奠定基础,游戏外的多元内容不断强化角色形象,线下活动则让虚拟角色与现实产生连接。这个生态系统中的每个部分都在为整体贡献价值,而整体的成功又能支持各个部分的进一步发展。正是这种生态机制,保证了内容创作的可持续性,也让米哈游能够不断突破内容的边界。

品牌的困境与机遇:找寻适合的内容之路

理解了这些要素,我们就能更好地认识其他品牌在做内容时面临的挑战:

首先是产品属性的差异。对大多数品牌来说,产品本身并不是内容,内容更多是作为营销或品牌建设的工具。比如一个咖啡品牌,即便创作再多咖啡知识的内容,也难以像游戏角色那样直接转化为付费。这就造成了内容投入和商业回报之间的鸿沟。

其次是变现路径的不确定性。很多品牌的内容创作难以建立直接的商业闭环。就像三顿半的内容项目,虽然质量很高,但因为无法形成清晰的变现模式而难以持续。这种不确定性使得很多品牌在内容投入上更加谨慎。

第三是生态构建的难度。建立完整的内容生态需要持续的资源投入和专业能力支撑。对于大多数品牌来说,建立像米哈游那样的完整内容生态,既缺乏必要性,也难以支撑所需的持续投入。

但这并不意味着品牌就应该放弃内容创作。相反,理解了这些局限,品牌反而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设计自己的内容策略。

瑞幸咖啡的案例就很有启发性。他们没有试图创作大量的咖啡专业知识内容,而是专注于简单有趣的文案和新媒体互动。通过”小蓝杯”的人格化表达、生活化的内容创作、与年轻人共鸣的话题互动,瑞幸成功建立了年轻化的品牌调性。这种聚焦的策略,帮助他们在竞争激烈的咖啡市场中占据了独特位置。

泡泡玛特则提供了另一种思路。他们借鉴了游戏行业的经验,通过IP角色的故事创作,赋予潮玩产品以情感价值。每个潮玩形象背后都有自己的性格设定和故事背景,通过持续的内容创作,这些角色在消费者心中逐渐鲜活起来。虽然不能完全复制米哈游的模式,但泡泡玛特成功地将产品与情感叙事结合,创造了自己的商业模式。

这些案例启示我们,品牌在内容创作上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是找准内容与产品的结合点。不同行业的品牌需要基于自身特点,找到内容创作的独特角度。化妆品品牌可以将产品与美妆教程、妆容故事自然结合,运动品牌可以创作运动知识和健身激励内容,餐饮品牌则可以通过美食文化和烹饪技巧切入。关键是让内容自然地融入用户的需求场景,而不是生搬硬套。

其次是设计合适的价值转化模式。虽然很难像游戏那样实现内容的直接变现,但品牌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实现内容价值。比如通过内容建立品牌调性来提升产品溢价,利用内容积累用户资产来降低获客成本,或将优质内容转化为会员服务的一部分。

第三是根据自身实力构建内容体系。不是所有品牌都需要也不是所有品牌都有能力打造全方位的内容矩阵。关键是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内容形式深耕,把有限资源用在最关键的内容上,必要时可以通过UGC等方式扩充内容生态。

最后是保持长期主义思维。内容创作是一个需要时间积累的过程,品牌需要有清晰的内容定位、持续的创作投入、科学的效果评估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调整。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在内容创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价值。

在数字化时代,内容创作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米哈游的成功告诉我们,当内容创作找到正确的商业模式时,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不仅不矛盾,反而能够相互成就。未来的内容创作,不在于简单地选择”内容为王”还是”流量为王”,而在于如何在坚持创作价值的同时,探索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最终实现内容创作的可持续发展。

欢迎订阅我的博客

偶尔更新,保持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