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客用什么吸引用户
之前,在微博上看到有网友提到一个问题:播客到底靠什么吸引听众?
这个问题应该是每个做播客的人都有思考过——自己的播客的特色与独特性。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做播客,这个问题会不断被提及。因而,我觉得有必要探讨下现在播客的特色。
国内外播客
我们先了解下国内外的播客情况。
国外播客发展相对成熟,播客节目内容众多。新闻、音乐,娱乐,访谈,历史…只要你能想到的,它们都有。丰富度的内容,让节目形式也更加多样。单人的新闻口播,两个的谈天谈地,各种嘉宾采访,亲历者故事讲述…机构和个人共同参与了这个繁荣的生态。
国内呢?如果以国外播客的定义——除去音乐的各种音频内容,我们反而因前两年知识付费内容的火爆走到了其他国家的前面。喜马拉雅和得到上的知识付费以主讲人和内容干货为卖点,内容与分享者是核心,吸引了大量对知识渴求的听众。
除此之外,国内以主播电台为主的声音节目和以牛人分享观点的知识节目也是很丰富。主播电台的情感传递,声音是这些节目的第一卖点,然后配上情感内容或者正能量。文章朗读或者小说讲述,因为内容本身不具有唯一性,所以卖点也基本是体现在声音上。
而牛人分享观点的知识节目主要以主讲人分享为主。类似于TED分享的一席,造就便是如此。这种节目是基于内容,原本以视频传播为主,但音频不会影响内容,所以增加了纯音频渠道。这种分享没有知识付费那么功利,以给人以启发为主。
最后便是播客了。国内的播客并没有明确定义,但很多人会默认把电台节目/搞笑节目/有声书等抛离之外。现在所定义的播客更像是介于声音和知识两者之间。声音不是重点,内容干货也不是全部。对于很多听众来说,陪伴与消磨时间才是最重要的,某种干货与乐趣则是播客节目里的惊喜。
播客的特色
上述定义下的播客在国内还是初期,节目形式多数在访谈和三人聊天的形式。故事讲述的《故事fm》和声音纪录片形式《page seven》只是个别的存在。还有很重要一点是,国内并没有媒体或者机构进场来推动播客的发展。
播客内容特色也如最开始截图用户所总结的:
1.谈话的趣味性
2.垂直领域的深度探索
3.各领域的信息差
4.个人的学识与魅力
5.有感染力的故事
4/5是我补充的,4 主要是国内的单口(单主播)播客,其节目是启发向的,比如:一天世界,得意忘形。他们以个人的学识与魅力来撑起整个节目。5 则是《故事fm》这种以故事为主的节目,国外很多播客是这种。
上面5种进行自由组合,可以有很多侧重点不同的播客节目。但如果用一个词来进行总结的话,那便是公共性。这个词《无业游民》主播戚振宇也曾提到过:
做播客如何连自己都打动不了,肯定也不可能感动听众。我希望通过播客,在私人谈话中看到公共性。
公共性,是谈话的内容能让更多人产生共鸣或者思考。内容的公共性决定了受众大小,也决定了你的听众人群。
但如何把握聊天内容的公共性呢?了解听众需求,以满足听众需要获取信息/陪伴/打发时间等需求来策划聊天内容。
播客表达的问题
前面的内容,我提到一句:国内并没有媒体或者机构进场来推动播客的发展。这暗示着现在很多播客内容是由个体制作的。个体的制作会有什么问题呢?主播的出发点和听众预期存在差异。
在作品与用户之间一直有一道沟壑。作品的出发点是什么?用户又想从作品中得到什么?
目的决定操作行为。国内播客都没有到达商业化的地步,所以很多主播们都是因为个人的表达欲才开始想做播客的。但这种表达是否方便用户收听,是否有“价值”,是否满足某些听众需求,都是需要讨论的。
张潇雨老师曾在微博上发表了一段文字,解释了他做《得意忘形》的目的:节目录制质量,让听众收听明白不是目的,真正目的是希望听众能从新一期节目感受到「两个高敏感个体初次接触时产生的能量反应」。
很多创作者都有一些说破道破之后没了意义的情结。而这种情结满足在电影解读里特别容易出现,影评人通过导演的风格,电影里的蛛丝马迹来猜测导演真正想表达的。文章影评这件事,比你想的重要多了也提到:
理解是一种双向行为,所以影评人和创作者之间,最理想的“共处”形态,应该是“共舞”:
你把叙事、镜头、剪辑、配乐丢过来,我接住,感受和把握其中的力度、角度、深度、向度,把它们一一变为线索和呈堂证据,跨过云山雾罩的关隘,掺入我的生活体验、阅片经验、理论积淀、学术训练,然后摸透你深藏的情感逻辑和观念结构,于是,我有了我的发言权,有了我的反击权。
但问题在于:播客不是电影,大部分听众也不在乎这些。听众不会因为主播有表达欲就会去收听节目的,听众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喜好等因素进行选择。
所以,如果你的播客内容没考虑用户,而且发布到公共平台上,收到别人的批评是很正常的。如果你想要让更多人理解,那么偷偷告诉听众一些线索吧,而不是拿着一本植物书,一本庄稼的书,让对方去猜是什么意思。
(很多的难题在于解题者不知道解码书是什么)
不只是播客
关于表达的问题,不止于播客领域。写公众号如此,做vlog也是如此。关于vlog,我很赞同纯银老师的判断:
- Vlog 需要主题和情节的戏剧性
- Vlog 需要熟练的剪辑技能
- Vlog 需要媒体意识,作者不能自 high
现在市面上的优质vlog基本上都是头部KOL制作的,很少有个人制作的。vlog作者没有媒体意识是原因之一。从某种角度来说播客与vlog很像,只是目前对话形式的内容减弱了主播对1(1可以看成讲故事的能力)和2能力的依赖,但未来这些都是很重要的。
如果不想播客如同vlog那样呈现没有腰部作者的情况,对内容制作有考量的主播们应该花点时间在内容和表达上进行新的尝试。
你现在种下什么,未来就会收获什么。愿中国的播客越做越好。